时过境迁,资本江湖已换了人间。
“并购之王”包凡回来了。
8月8日,《财新》援引“多个独立信息源”爆料称,被有关部门带走配合调查、已经许久未曾露面的华兴资本创始人包凡最近“出来了”。
图:华兴资本创始人 包凡
华兴资本于当日给予《财新》的回应称,包凡不再参与集团日常管理与运营,其个人生活动态属于私人事务范畴。目前,华兴资本业务及运作一切正常,由执行委员会全面负责集团战略推进。
这位曾经叱咤中国创投圈的大佬,自2023年2月突然失联后,时隔两年半,再次重回公众视野。
01
社会就是江湖,人情世故是合作基础
在创投江湖,包凡无疑是标志性人物。他曾与张颖、王冉并称中国创投圈“岁寒三友”。
1970年,包凡出生于上海,其祖父是建国前浙江银行的高管,其父母均为外交官。由于经常听父母讲述上海股市风云和银行大亨的传奇故事,包凡从小便对金融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1987年,包凡考入复旦大学,主修国际金融相关专业,系统学习经济理论。随后,他选择赴海外深造,并于1995年获得挪威管理学院商业与经济学硕士学位。
1993年至2000年间,包凡先后任职于摩根士丹利与瑞士信贷,参与操办了多家跨国企业的资金募集、银团贷款及兼并收购等关键业务,积累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实战经验,也极大塑造了他对资本运作的敏锐嗅觉。
2005年,包凡创立华兴资本。当时,恰逢中国互联网创业浪潮初起之时。公司成立初期,包凡身兼数职,从项目筛选到交易撮合,事必躬亲。
在包凡过往种种辉煌事迹里,最经典的当属其极力撮合的国内互联网并购/收购案。据不完全统计,中国互联网70%以上的融资、并购、IPO都有华兴的身影。
比如腾讯与京东合作、优酷与土豆合并、58与赶集合并,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、猫眼和微影合并、美团收购摩拜、陌陌收购探探,这些中国互联网行业企业的经典并购案中,华兴资本都曾以核心角色和身份,持续参与其中。包凡也成为站在刘强东、王兴等互联网大佬身后的大佬,被行业誉为“资本红娘”和“并购之王”。
以至于,创投圈曾流传这样一句话:“如果你还没有听说过包凡,或者包凡没有听说过你,说明你的业绩还拿不上台面。如果你需要包凡服务了,那么恭喜你,你即将迈入独角兽行列。”
包凡曾公开表示,社会就是一个江湖,人情世故是合作的基础。他所有的回报都是通过投资人情得来的,“朋友、人脉成就了华兴的今天。”
讲义气、重朋友的鲜明个性,再加上强大的圈内人脉,让包凡四十多岁时就隐然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“带头大哥”。甚至有人这样总结——别人混圈子,他建圈子。
2015年,包凡的影响力获得国际认可。美国财经杂志《彭博市场》将他评为 “全球金融5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”第22位,成为榜单上罕见的中国面孔。
2018年,华兴资本在港交所挂牌,其市值一度突破百亿港元。十几年潜心付出,他将华兴资本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服务新经济的金融机构,也被业界称为“诞生在中国的投资银行家”。
在包凡的带领下,华兴资本在北京、上海、香港、新加坡和纽约等地均设有办公室,拥有逾700位员工。在多元化业务发展策略指引下,投资银行业务、投资管理业务及财富管理业务三线并行。
02
深陷“旋转门”,从失联到辞任
包凡的人生轨迹在2023年出现重大转折。
2023年2月16日,华兴资本控股宣布包凡失联,创投圈一片哗然。关于其当年被有关部门调查的原因,一位接近华兴资本的消息人士曾透露,事件主要与集团前总裁丛林在船舶租赁业务中的违规操作存在关联,包凡个人因配合调查被带走。
据悉,丛林在加入华兴前,在工商银行系统任职多年。2017年10月,丛林在工银国际任职期间,曾向华兴资本批出2亿美元的贷款。巧合的是,就在华兴资本2018年9月港股上市并偿还贷款后不久,丛林便接受包凡邀请,跳槽至华兴担任总裁,年薪高达千万级别。这引发了监管部门的警觉。
相关投资人士曾分析:丛林事件是典型的 “旋转门’事件”,属于“在职时提前筑巢,离职后权力变现”的腐败模式。这种“旋转门式腐败”正是国家在银企领域重点打击的对象。
2024年2月,华兴资本发布公告称,包凡“由于健康原因及希望将更多时间用于处理家庭事务的考虑”辞去公司执行董事、董事会主席、首席执行官等相关职务。这在某种意义上,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。公告当日,华兴资本股价异常平静,市场似乎早已习惯了这位灵魂人物的淡出。
2024年9月,华兴资本宣布将在9月9日复牌。与此同时,华兴资本的人事变动引发了外界关注。上任仅仅7个月后的非执行董事孙千红辞职,取而代之的是包凡妻子许彦清。
当时,人们猜测风波或许“将要过去了”,许彦清的任命是为了包凡的回归做铺垫。但后来的事实证明,这一系列动作来自于“华兴资本”本身的需要——10月,许彦清升任为董事会主席,11月,王力行成为新任CEO,华兴资本正式完成了管理层的迭代。
在年底发布的内部信中,王力行旗帜鲜明地喊出“华兴人一起二次创业,打造一个崭新的华兴2.0”。据了解,“2.0时代”的华兴正聚焦在并购、AI、具身智能上。
03
昔日大佬归来,退隐与新生
早在2015年,华兴资本就提出了“去包凡化”。
在那年春天的一场总结会上,刚刚帮助京东完成了史诗级IPO、行业声望空前、已经有能力用22天结束“打车补贴大战”的包凡忽然冷静了下来,提出了一个问题:“你看今天高盛,Mr. Goldman和Mr. Sachs在哪?他们的后代都没人在公司里,但他们很牛,这是我的追求。”
包凡甚至主动践行“去包凡”。
2017年1月,华兴资本借着搬迁到北京三里屯盈科中心的契机,举办了一场答谢宴色彩的媒体见面会。
会上有人直接问包凡,如何看待知乎上提出的华兴资本“去包凡化”?包凡当时的回答是,“去包凡化无非就是以后我的朋友圈小一点,各位合伙人的朋友圈大一点。我希望当我和我的朋友圈退出这个舞台的时候,华兴还能继续传承下去。”
善于激扬文字的包凡,这样描述这场变革的重要性:“没有包凡,华兴就没有过去,可只有包凡,华兴就没有未来。”
然而,对于后包凡时代的华兴资本何去何从,投资者似乎并不乐观。尽管如此,华兴资本终究迈过了“去包凡化”的门槛。
在过去的894天里,华兴动作标准地完成了很多“和离”。
例如2024年3月,华兴资本与华兴新经济人民币四期基金(以下简称“四期基金”)签订了一份和解协议,内容是华兴资本将以人民币7.91亿元的对价,受让四期基金的相关组合权益,同时免除四期基金应付给华兴资本的利息1.17亿元。
在2024年的一封内部公开信上,王力行说了一句很重的话:“时代不同了,沿着当年老一辈合伙人定义好的道路前进,从天时地利和能力上,可能都很难实现,这就更要求我们需要根据今天的环境,找出我们自己该走的道路,最终在势能上能超越当年。”
如果我们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来考量,包凡被动退隐,也是创投行业新旧交替,寻找“接班人”的缩影。在内外环境均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,VC、PE、FA们的上一个风云时代已经悄然发生变化。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,将是大大小小投融资机构的长期命题。
后记
从2005年创立华兴资本到2018年带领华兴资本辉煌上市,从撮合互联网巨头并购到卷入船舶租赁腐败风暴,包凡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创投市场二十年发展的光与影。
时过境迁,在包凡淡出创投圈的近三年时间里,中国投资市场的风向标已彻底转向——
技术层面,AI大模型迅速崛起,正在催生新一批顶尖创业公司;商业格局层面,互联网大厂不再寻求全面战争,而是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;资本助力层面,创业者更倾向于拿科技巨头的钱,进而获得后者的全生态支持。
如果包凡仍在其位,或许AI大模型领域会更多出现华兴资本的身影,又或许互联网领域的联姻会多了几起。但如今,包凡已经成了华兴资本的“局外人”,华兴资本更多需要依赖现有团队的战略判断与选择,并在后包凡时代努力重塑,继续前行。
包凡将归隐田园,还是东山再起?答案,只能待尘埃落定后由他亲自揭晓。或许,现在还未到时机。
51配资网-51配资网官网-配资的论坛-全国十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