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
编者按: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,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(幼儿园)教师,发起 “照亮我的那本书”主题征集活动,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,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,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。(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:qlwbyddx@126.com。)
文|曹县第一初级中学教师 朱新韦
2023年3月,为提升班主任团队管理能力,学校组织骨干班主任奔赴德州,参加李镇西教育思想实践智慧研讨会,我有幸位列其中。得知消息的那一刻,内心满是激动与期待——李镇西老师作为教育界的领军人物,他的名字如雷贯耳,那些“未来班”的故事、先进的教育理念,早已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中,如今能亲眼见到这位教育偶像,兴奋之情难以言表。时光流转,两年多过去,李镇西老师分享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。
如今,再次捧起李镇西老师的《做最好的老师》,字里行间传递的教育理念,与那场研讨会的思想碰撞相互辉映,为我教学工作和教育认知带来了新的启迪与思考。
摒弃机械复制,用思想点亮教育之路
钱理群教授曾为李镇西老师题词“做有思想的老师”,而李老师的确一直践行着这句话。我读他的《做最好的老师》读得很慢,书中“金点子”层出不穷,一个个生动的教育案例折射出的教育智慧,实在令人深思。我不止一次感叹:这是一位写作功底扎实,且有爱、有谋、有勇、有心的教育智者!
工作十年有余,穿梭于一届届学生的成长轨迹,在上课、听课、评课的循环往复中,无论是肩负班主任的育人重担,还是专注学科教学的深耕细作,我愈发笃定:独立思考的思想锋芒,是教师拔节生长的核心动力。在班级管理的实践场域中,即便将琳琅满目的管理典籍熟读于心,将优秀教师的经验分享倒背如流,那些看似精妙的方法也绝非万能钥匙。每个班级都是独特的生态系统,每位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,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,别处行之有效的“教育处方”,未必能治愈自己班级的“成长顽疾”。
课堂教学更是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。同样的知识图谱,为何有的教师能编织成引人入胜的思维迷宫,让学生在探索中乐此不疲;而有的课堂却沦为知识的单向灌输,索然无味?这背后的关键,恰在于教师是否以思想为火种,点燃教学的创造性。每一堂课都是教育理念的具象表达,唯有沉下心去洞悉学生的认知规律、剖析教材的深层逻辑、创新教学的呈现形式,才能让知识真正“活”起来,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的火花四溅的舞台。教育不是机械的模仿与复制,而是需要教师以思想为舵,在因材施教的航程中,驶向属于自己的教育新大陆。
让学生看到希望,用鼓励与信任照亮成长之路
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写道:“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。”每个学生都渴望被认可、被鼓励,尤其是那些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孩子,他们更需要老师的信任与支持。我始终相信,每个班级里都有等待被点亮的“万同”,我们班的小林,便是这样一个孩子。
他是我带的第一届学生,性格内向得像株怯生生的含羞草。身为男孩,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总埋着头,声音轻得像风中飘絮——离他三米远,便只能看见嘴唇翕动,听不清只言片语。后来才知道,他的父亲性情严厉,常因他说话声音小而厉声斥责;母亲性格软弱,无力调解,孩子便在一次次呵斥中愈发胆怯,像只受惊的小兽,把自己缩成一团。
那堂地理课的场景,我至今历历在目。我们用“开火车”的方式提问,轮到小林时,他站起来,依旧低着头,细若蚊蚋地报出答案。同学们面面相觑,有人小声嘀咕:“你听见他说啥了吗?” 我没有丝毫犹豫,先肯定地告诉小林:“你的答案完全正确。” 接着温和地问:“可能有些同学没听清,能再给大家说一遍吗?”他愣了愣,深吸一口气,声音比刚才清晰了些。“同学们,这里该有掌声!” 我提高音量,“这一定是你们听过小林回答问题声音最大的一次,为他的突破鼓掌!” 教室里立刻响起真挚的掌声,像春日的雨,细密而温暖。
我又转向小林:“你看,你一直在藏着自己的实力。敢不敢抬起头,再大声、坚定地说一次?” 他攥紧的拳头微微发白,像是做了天大的决定,突然“吼”出了答案。那一刻,雷鸣般的掌声从教室四周如泉水般涌向他,他的脸颊泛起红晕,微微颤抖的肩膀却被这掌声轻轻托举着——他忍不住挺直了腰板,第一次抬起头,望向台下那些含笑的眼睛。
这次课堂之后,小林依旧带着几分怯生生的模样,说话时还是习惯性地想低下头,但我惊喜地发现,他会在课堂上偶尔主动举起手了——那只手举得不算高,像一片小心翼翼探出叶芽的新绿,却足够让我捕捉到他藏在眼底的勇气;甚至在路上碰到老师,他会停下脚步,用比从前清晰许多的声音说一句“老师好”,虽然脸颊还是会泛起红晕,说完便像受惊的小鹿般快步走开,可那声问候里藏着的真诚,早已胜过千言万语。
在镇西小语中,有这样一句话“教育是心灵的艺术。这个“心灵”既是指教师的心灵,也是指学生的心灵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、互相感染、互相影响、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。”忽然懂得,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智慧从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,而是融入日常的温度与思考。那次德州之行的震撼、小林在掌声里挺直的腰板、作业本上慢慢工整的字迹…… 这些碎片般的瞬间,其实都在诉说同一个道理:教育的真谛,是用思想唤醒思想,用信任点燃勇气,让每个看似平凡的生命都能在被看见、被肯定中,长出属于自己的力量。
作为教师,我们或许成不了“李镇西”,但可以循着他的足迹,在日复一日的教学里,既保持独立思考的锋芒,不盲从、不复制,让课堂成为生长的土壤;也常怀一份柔软的耐心,像等待花开般守护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。当学生眼里有光、心中有底气,当我们在他们的蜕变里看见教育的意义——这大概就是李镇西老师所说的“教育者的尊严”,也是我们行走在教育路上,最珍贵的勋章。
新闻线索报料通道:应用市场下载“齐鲁壹点”APP,或搜索微信小程序“齐鲁壹点”,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!
51配资网-51配资网官网-配资的论坛-全国十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